第6章 掌握現況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問題一旦被明確定義,便已經解決了一半。當然,這引申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我們說一個問題已經被明確定義時,那代表著什么呢?
在TMMK,這個問題從來不是靠直覺來決定,關于如何定義問題,我們有嚴格的標準,如同“到現場觀察”一樣,我們的培訓師提供大量的情境式學習和輔導,幫助我們在這個關鍵領域中,深入思考并增強自身的能力。他們經常會說:“特蕾西女士,請掌握現況”。就像到現場觀察一樣,掌握現況是一種不間斷的思考方式。
然而,當一個人處于PDCA(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的“P”階段,也就是準備要對工序進行更改時,“掌握現況”就變得更加重要。同樣地,“掌握現況”決定了豐田的八步驟問題解決流程中前三步驟的背后關鍵的想法:
明確問題
分解問題
目標設定
掌握現況不僅能確保你正確地定義和框定問題,它也提醒你要留意人看待問題時,總是習慣于看表面,而且,在清楚定義問題之前就制定對策。
急著跳到結論不僅僅是浪費的行為,它也使解決方案產生的弊端大于利益,而且,對員工和公司文化也將造成非常大的損傷。
不幸的是,很少有企業組織把這視為一個問題。管理者往往會憑個人直覺或現場累積的部落知識來理解問題,而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掌握現況,因此,一旦他們的假設不成立,就會導致“救火”的局面。實際上,如果管理者試圖掌握現況,他/她可能會被指責因太過猶豫不決或優柔寡斷。公司的高層可能會說:”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就盡一切努力去得到結果吧?!?/span>
如同在TMMK工作的許多方面一樣,“掌握現況”要求我們對工作和管理方式要具備不同思維,若要想真正精通它,將需要大量的日常練習和心理調適。在這里,你可能已經猜到,當我們持續在“領導和學習”的旅程上前進時,永遠存在著利用掌握現況來改善和培養員工的機會。
當我在TMMK工作的初期,我在這方面有相當陡峭的學習曲線,我能夠精準認出異常,問題對我來說似乎顯而易見,因此當我這樣向我的培訓師報告時:“我們有一些狀況....,”而他就會在當下阻止我。他會禮貌地說:“特蕾西女士,我不明白你所說的‘一些’是什么意思,請問你能解釋一下嗎?”,“哦,你知道的,就一些?!蔽蚁胛乙呀浕卮鹆恕?/span>
而他會再重復地說:”我不明白‘一些’,你能解釋一下嗎?”當然,他明白我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 我記得一位翻譯員曾開玩笑說:”他會說他不理解,直到你停止使用主觀語句且開始對他陳述事實。”
這里的問題在于,‘一些‘對不同的人來說可能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思,而我的培訓師不確定對我或公司而言,‘一些’的含義是什么。換句話說,解決問題時我不夠具體,因此就無法找出一種可預料且持續的解決方案。為此,我需要計算數據來獲得事實。
在TMMK,解決問題與改善和標準密不可分,我們將在“進行標準化”的章節里討論各種細微的差別。我現在想說的是對我們來說,標準是目前能夠滿足內部和外部客戶期望的方法中,一直到我們對它做了改善之前,所有人都同意遵行且對它負責的方法。而為了保持這個共識,我們需要確保所有人用精準的詞匯進行討論,如此一來,每個人對事情的認知才能一致。
因此,我們對于像是‘一些’或‘幾個’這類的詞匯變得非常敏感,并習慣于深刻且明確地量化問題,使得任何以相同方式衡量問題的人都能獲得相同的結果,而這是TMMK鑲嵌到我們所有工作方法論思維的本質。它也與科學方法一致,因為它與我們在實驗室中會做的事情非常相似——進行假設,然后對它進行嚴格測試以明確地證明假設是否正確。
用ATAR對抗我們自然反應的習慣
直接跳到結論,接著過早采取行動是一個普遍的習慣,且已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我們的大腦中而很難打破。我們經常使用前綴縮寫字ATAR來幫助學習者可視化這個問題。ATAR的意思是我們允許使用假設(Assumptions) 來改變我們的思考(Thinking),進而改變我們將要采取的行動(Action)與結果(Results)。如果我們保持警惕,使ATAR抑制在表面下,那么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就能夠打破這難以改變的習慣。
6.1 用事實來改善,而非假設
當我們開始考慮改變工序時,掌握現況尤其重要。在這里,我們從量化一個特定問題開始,以便我們能制定明確的行動方案,因此,我們圍繞三個問題來框定問題。對于每一種情況,我們詢問:
什么是標準?(或應該發生什么?)
現狀是什么?
什么是現狀和標準之間可測量的差距?
當我的培訓師說:”特蕾西女士,你必須掌握現況時,他們經常提醒我,請牢記這三個問題來框定問題?,F在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際職場問題的范例,這家公司稱為X公司,X公司自己經營一家診所為員工提供醫療服務,而員工把這個醫療服務當成薪資報酬的一部份。
也許是從人力資源部門的人與其他公司同行的交談中得知,X公司的管理層開始看到證據,發覺自己運營診所的成本比原本的預計還要高。
現在,在這種情況下,高級經理人通常會立即著眼于最大的成本項目,然后要求這些領域的業務管理者削減成本。但是在X公司中,負責診所營運的主管了解掌握現況的重要性。
他們從問題1開始思考——醫療費用的標準是什么?為了確定這一點,他們計算每次患者就診的平均成本,他們將診所的營運成本和顧客(即來診所的員工)獲得的價值做關聯,在查看各個健康組織的數據之后,他們所掌握的全國現況是基于每位患者20分鐘的看診時間,每次就診費用是72美元。
接下來,他們通過將診所營運的總成本除以患者就診的次數來確定當前狀況。病患每次就診的成本是93美元。這在每次就診費用和應有費用之間留下21美元的差額。于是,有了這個量化的差距,團隊就能開始進行真正且實質的工作。
現在,這里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考慮,首先,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基于假設或”現場所累積的部落知識” 做出反應,會發生什么事?如果我們草率且誤解了該數據,或如果檢測到的成本差距比實際狀況多很多或小很多,又會發生什么?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往錯誤的方向進行探索,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損害了對員工的醫療服務。所以,小心、徹底地做好第一步是極其重要的。
第二,我們推測,如果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得多,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存在著浪費。在這里必須非常明確的是在進行改善的時候,我們并不是在尋找可以削減成本的地方——我們用的是“到現場觀察”來尋找浪費,這和我們不顧對顧客的影響而去削減成本的心態是非常不同的。
另一個考慮是問題是否嚴重到需要采取行動。病患每次就診的現況成本和全國平均成本之間的21美元的落差是很大的,當你把它乘以數千次就診,你會看到這數字對公司的凈收入有相當大的影響。
但如果兩者成本的落差是非常小的話,比方一或兩塊錢,我們應尋找大一點的問題來解決,也就是針對那些根據公司關鍵績效指標(KPIs)和真北(True North),會對我們造成更大影響的問題來下手。
同時,我們要保持意識清楚,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工作范圍,判斷什么是適合自己承擔的。當我們從事的項目或問題涉及到各種的人和資源時,我們會很容易地陷入“范圍蔓延(scope creep)”的陷阱,而被卷到自己責任之外的領域,然后發現自己已陷入麻煩且無法脫身。因此,當我們決定要做什么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問題解決的工作應始終和組織更大的戰略相連結,這些戰略是基于每個人在各自特定的層級上做出貢獻,我們將在第三部分中更多地談論這些連結。
現在,從某一方面來看,診所的問題是明確的——它容易量化,因為成本清楚被定義了。然而,在其他狀況里,定義差距會比較困難——也許你想提高士氣、顧客滿意度、或者其他”軟性”的指標,如員工的參與度。許多管理者會拒絕為這些指標指定一個數字的想法。
以下是一位來自金融業,參加過我們工作坊的參與者遇到的挑戰,他說:我認為我們也需要定性的指標來進行改善,而不是試圖將所有事物都簡化為量化的尺度。在我們的世界里,你會有一些團隊,被調整到為所有的事物都指派數值,例如,我們有一個框架用來量測高層管理者和企業主要客戶的互動程度,它和我們的貸款活動有一些連結。但是,我們也有許多追蹤的指標是沒有數字配合的,當然,你始終必須對指標進行量測,但是,并非所有的指標都會有數值。
我們向這個小組解釋說:這些“軟性”指標給了人們一個我們有在量測和改善的印象,但它們沒有辦法被驗證,所以,它們不能被依靠來產生可持續的結果。如果指標沒有數值,你如何確定你已經達到目標?你又如何知道管理者A和管理者B能否評估高層管理者有沒有很好地使用公平、公正和一致性的方式來和主要客戶互動?事實是你沒有辦法。
這里的問題是,許多人習慣圍繞著結果-參與的人-進行討論,而不是圍繞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拔覀兊母邔庸芾碚吲c客戶互動不足”之類的說法并不真的是一個被定義好的問題,所以,永遠都不應該做為我們的出發點,我們需要的是可以采取行動的具體細節。
因此,我們需要決定互動不足為什么是個問題?我們看到因為一個人沒有參與而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的差異?我們要如何量測這個差異?以及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否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了挖掘這個問題,我們時常從一系列的問題開始,一個具有參與度的人看起來會是什么樣的?我們要如何知道何時人們正真正地參與?當一個人參與時,我們可以期待看到哪些具體的行動?量測的標準是什么?然后,我們需要問“為什么?”直到我們清楚地了解高層管理者的低參與度是如何影響公司,例如,它可能最終會導致客戶流失率高于正常水平,或者可能導致過多失敗的金融產品。
但是,如果我們不問“為什么”,并鎖定在一個需要解決的量化的差距的話,甚至還認為自己會有實質性的改善的話,那我們就是在愚弄自己。也就是說,除非我們碰巧運氣好,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那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策略 (如果好運氣真的是可持續的話,賭場將會停業)。
這也把我們帶回到我們在到現場觀察章節里提到的一個重點——通往真北的視線。在TMMK,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工作是如何為公司的目標做出貢獻,而且我們每天都在此基礎上努力,所以,如果出現了與主要客戶互動這樣的事情,其背后的目的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在TMMK,當我們可視化地看到問題和公司最關鍵的KPI有連結時,我們知道遭遇了重要的事情了,我們也知道根據我們的KPI,哪些問題需要優先處理。
圖書:THE TOYOTA ENGAGEMENT EQUATION
作者: TRACEY RICHARDSON
ERNIE RICHARDSON
翻譯僅供交流,尊重版權,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