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程師處理復雜的問題
AI梅森
奧特拉工業傳動公司卓越運營副總裁
我是一個受過訓練的工程師,我喜歡復雜的情況,而且,我偏好抓住困難或多維度的問題,然后立即嘗試解決一堆同步方程式并得到答案。特蕾西和埃尼真正幫助我了解到分解問題的重要性,因為你將因此能逐一削除那些潛在的因子,而非一次改變15件事情。我們想要將我們的努力隔離,而集中在幾個少數的關鍵真因上,這樣我們才能根據PDCA程序建立結構化的實驗,如此一來,我們慢慢地都變成了真正的科學家。
回顧過去,我們習慣只抓整個問題,在15或20個變量上用盡各種精益的工具和統計分析技術,但最后卻以失敗收場。有時候我們能在問題改善上看到效果,但我們從來不知道哪2個或哪3個對策是最必要的,以及其他一大堆的對策是浪費時間。
6.5 找尋問題的發生點
一旦我們成功地將整個問題分解成一組較小且具有優先順序的問題,并選擇造成差距最合適的部分來追求改善時,改善會將其轉換到一系列新的問題上。在這個過程當中,造成這部分差距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我們能辨識它嗎?我們該將它視為可接受的常態嗎?我們已發展了替代方法并內建到我們的流程中了嗎?我們現場所累積的部落知識是否蒙蔽了我們的思考?透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和現場的觀察,我們可以開始隔離問題、使其局限在一個非常特定的流程上。
在我們的工作坊中,我們會開玩笑地問:”你發現流程中問題的發生點了嗎?”,我們經常把它稱為問題發生點 (Point of occurrence, POO),我們說,如果你已經”進入問題發生點”,從KPI的角度來看,你就找到了為你的組織帶來”痛苦”的差距處。這里的痛苦可以是以質量、安全、生產性、或成本的形式出現,而這正是我們需要采取行動以消除問題的確切的問題發生點。
當你越來越接近問題時,保持對差距、和問題發生點上所發生事情的關系意識,是相當重要的。要留意以下一連串的事件:
辨識量化的差距(將差距分解成可管理的部分)。
根據KPI或對團隊成員的影響,將各部分作優先排序。
選擇第一個部分作為優先處理的問題。
透過與現場的工序管理者接觸,來決定問題發生點的確切位置。
有時你會發現問題發生點不止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從第一個問題發生點開始著手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在流程當中,最早發生問題的點。如果流程當中有太多的發生點,那么也許有必要回到前一步驟,將問題再分解得更細一點,重點是,我們不允許問題解決的過程失去控制。
在一個復雜的制造環境中,也許很難準確地決定發生特定異常發生的位置,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6.6 追蹤一個復雜的問題
有一天,TMMK的一位員工發現其中一個內裝的零件偶爾會有刮痕出現,由于這發生了不止一次,這位員工就拉了安燈來警示班長。班長仔細地觀察了流程,確認刮痕不是來自機械設備,也不是來自其他組件或是人員。即使他對標準作業進行了深入的觀察,也和班員討論,但都未能發現任何造成這個問題的潛在原因。
我們要求提供該零件的供應商做工序的確認,以確保瑕疵不是發生在他們的工序,因此,供應商的主管也做了同樣的檢查(在TMMK,我們和供應商合作,他們也遵循和我們同樣的方法來處理這些情況)。
在供應商處的工序中無法找到任何造成瑕疵的跡象后,唯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瑕疵發生在零件從供應商運輸到TMMK的過程中。這些特定的零件,以每趟卡車約80套的裝載數來運送(每輛卡車被視為一張廣告牌(kanban)),相當于制造80輛汽車所需要的零件套數。
為了找出瑕疵發生于運輸過程的什么地方,團隊決定派一人與零件”共乘”。他們設計出一種安全的方式,讓押車者在整趟車程中坐在卡車的貨艙,并為他配備了無線電,以便在問題發生時能夠及時回報。
第一趟的共乘運送過程并沒有任何關于問題發生在哪里的線索。零件裝載進卡車時是沒有任何刮痕的,而且,從卡車離開的時候也看不到任何刮痕。但第二天又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幾天之后,關于為什么會產生瑕疵,已逐漸成為一個謎團。
接下來,幾天之后,瑕疵再度出現。公司和供應商如同往常一樣進行了確認,老實說,大家顯得有些沮喪,他們不知道要怎樣在時有時無的情況下,找到這個問題的真因。他們決定再和一組零件共乘,以確保先前的觀察結果沒有遺漏掉任何東西。
當供應商的押車者隨著零件一起登上卡車時,他系上安全帶上路并瞪大眼睛盯著看。在這趟特殊的運輸中,發生了其他運送過程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大約在運送途中的半路上,有一個顛簸,好像卡車撞到了道路上的隆起物。大多數的卡車都不具備吸收震蕩的避震性能,這使得卡車中所有的零件都”跳躍”了一下,所有的零件突然被抬升到約4到5英寸的高度,然后再墜落下來。
供應商押車者用無線電聯絡駕駛員,并問道:”你撞到什么了嗎?我們在后面大力地反彈了一下!”駕駛員回復:”不,我什么也沒看見。” 但隨后他又補充道:”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繁忙的十字路口,所以通常我必須在這個紅綠燈停下來,,但這次我直接通過路口,過了紅綠燈的道路上有一個凹洞,當我們直接通過路口后只是反彈了一下,而且我們是以正常的速度行駛。”
在詢問了幾個問題后,供應商押車者確認駕駛員有10%到15%的運送時間里直接通過路口,并且反彈發生在卡車行駛于限速35 英里時。因此,問題的發生點確定是在卡車的貨艙,而且是在卡車穿越道路中的那個凹洞時發生,但這只會在卡車直接通過路口并以時速35英里的速度行駛時才會發生。
這導致了更精準的觀察,卡車貨艙中的某些零件受到的影響比其他零件來得更大,結果是瑕疵來自卡車貨艙的后端、那些疊放在底部的零件。他還發現了,有些以塑膠泡棉包覆的零件比其他零件保護得更好。
因此,正如你所看到的,問題的發生點可能非常難以捉摸,并且它可能需要大量的觀察、掌握現況、與公開討論才有辦法被揭露出來。
6.7 把注意力集中在優先處理的問題上
在最后一次和布羅迪先生進行的會議之后,克萊頓就要求人力資源部門(HR) 按部門分類整理過去一年中有關品管圈參與的數據。為了顯示數據的脈絡,他們作成了圖6.3中所示的圖解。
圖6.3 品管圈參與率
很顯然,到目前為止,裝配一部的內裝工序未完成改善主題的數量最多(150個)。但是克萊頓知道,他不該指責他的員工,因為他們也想為公司做正確的事,如果有什么東西缺漏,那應是工序上的差距。
布羅迪先生說:”我們必須到現場觀察,并了解更多關于裝配一部里的品管圈狀況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事實,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到裝配一部的工序深入了解情況之后,他們坐下來與Ashley、該區域的組長、以及其他幾位員工討論此事,布羅迪先生說:”問題的分解所顯示的數字是未完成主題占總體的15%,我們現在要明確這個數字作為你優先要改善的問題。”
再一次,克萊頓認為他們已經達到要求了,而且急于尋求解決方案。但是布羅迪先生再次督促他要抵制忽略數據的誘惑。
布羅迪先生說:“首先,你需要詳細描述優先問題的過程是什么?以及應該要發生什么?否則我們怎么知道,改善了這些完成主題的數字之后會怎么幫助我們?”
克萊頓要求Ashley制定落實品管圈活動的理想流程,Ashley走到白板前畫了一個過程圖 (呈現于圖6.4),在圖上標示出發生不合常規的地方。
這個過程圖顯示了當一位團隊成員有興趣于完成一個品管主題,但卻沒有采取行動時,差異會如何發生。我們可以容易地看到這個行為是怎么打斷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成功地展開,更沒有人把問題報告出來。
布羅迪先生說:“這是我們問題的發生點,這是我們現在需要集中精力的地方,既然我們已了解問題的發生點以及這個差異會帶來的影響,現在就是做出糾正問題承諾的時候了。”
圖6.4 問題發生的地方
圖書:THE TOYOTA ENGAGEMENT EQUATION
作者: TRACEY RICHARDSON
ERNIE RICHARDSON
翻譯僅供交流,尊重版權,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