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瓴譽高級咨詢顧問王永剛老師和肖燕老師在某新能源企業越南工廠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基層管理者體驗營,旨在讓整個團隊更快更好地認識改變、擁抱改變,促進中越團隊深度融合、互動并親自動手、沉浸其中去體驗精益轉換過程。
目前團隊的快速成長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習慣的團隊成員如何高效協作成為擺在管理層面前的一道難題。
優秀人才的稀缺與價值
在越南工廠的實際運營中,既需要中方管理人員具備跨文化管理能力,也需要本地員工快速掌握企業的技術與管理要求。
如何在這種雙重壓力下,快速培養和留住優秀人才,成為工廠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課題。
訓練營期間,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我們看到了人才培養的兩個關鍵維度:一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二是技能的提升,只有兩者并重,才能真正釋放人才潛能。
精益方法—團隊成長的加速器
精益不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系統思維,一種融入企業DNA的文化。它包括工具等技術部分的"硬件系統"和人才育成、文化等的"軟件系統"的有機整體,以及存在于工具和系統背后的思考方法和精益理念。
訓練營期間,老師用一幅漫畫向大家展示了精益方法的本質。
漫畫中,一個原始人手持車輪,想要幫助兩個正在艱難推拉裝滿石頭的箱子的同伴。
然而,盡管車輪顯然能大大減輕他們的負擔,這兩個人卻異口同聲地說"不,謝謝!"、"我們很忙!"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組織中經常存在的對新方法的抵觸心理——即使這些方法明顯能提高效率,人們也往往因為慣性思維或對變革的恐懼而拒絕接受。
正如訓練營中老師所言:"送來的這兩個輪子就代表精益方法"——精益工具就像是車輪,能夠幫助我們事半功倍,但前提是我們愿意放下已有的習慣和思維模式,真正接納并應用這些工具。
這個故事引發了團隊成員的深刻思考:我們是否也曾像漫畫中的原始人一樣,因為"忙"而拒絕了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的工具和方法?
在后續的討論中,許多團隊成員分享了自己工作中類似的經歷,認識到接納變革、學習新方法的重要性。
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改善工作場所,沉浸式體驗精益工具的實際應用效果,才能讓精益思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成為每個人可以把握的實用工具。
在體驗營中,團隊學習并實踐了一系列精益工具,如5S、可視化管理、標準作業、TPM、問題解決流程PSP等。
這些工具的應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精益既有其普適性,即一致的改善方法論、一切圍繞客戶價值的改善推動力;精益更具有其實踐的差異性,需要因地制宜運用精益工具。
回想那個原始人的故事,團隊成員意識到,真正的精益不是簡單地接受"車輪",而是理解"車輪"背后的原理,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適合自己的"交通工具"。
在越南工廠的實際應用中,我們看到了精益工具的本土化嘗試,例如將標準作業指導書改編為越南語和中文的雙語版本,并增加更多的可視化圖示說明,以適應當地員工的學習習慣。
持續反省:自我成長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驗本身并不自動轉化為能力提升,只有經過深度反思的經驗才能成為個人成長的資本。著名學習理論學者大衛·科爾布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型強調,反思是將具體經驗轉化為抽象概念的關鍵環節。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反思過程促進了大腦中新神經連接的形成,使零散的經驗整合為結構化知識體系。這解釋了為什么同樣經歷相似工作內容的人,成長速度卻有天壤之別——差異在于反思的深度與系統性。
因此,真正的成長來自于對經驗的深度反思。每天結束時,團隊人員都會進行反思總結,回顧當天的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這種反省不僅限于工作層面,還延伸到個人成長和團隊建設層面。通過結構化的反思活動,團隊成員學會了如何從成功和失敗中提煉經驗教訓,如何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可持續的行動模式。
在越南工廠的管理實踐中,這種反省機制被融入到日常工作流程中,成為團隊持續成長的重要保障。
回到原始人的故事,如果那兩位拒絕使用車輪的朋友能夠在一天工作結束后反思:"今天我們搬運石頭時遇到了哪些困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為什么我們拒絕了同伴提供的車輪?"
這樣的反思可能會讓他們重新考慮嘗試新工具,從而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和成果。
結語
如果說原始人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拒絕有用的工具",那么未來的挑戰是:如何讓團隊成員不僅接受工具,還能夠創造性地應用和改進工具。
正如王永剛老師在結營中所強調的:"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精益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理解精益本質,結合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應用。"